上面這一則關於保費即將漲價的報導,相信對於許多讀者而言,一定都不陌生!因為,這往往是業務員最容易慫恿客戶購買的時點,也往往是客戶最猶豫該不該購買的盲點,尤其是「儲蓄險」,更容易讓客戶陷入「利率」或「報酬率」的迷思!保險碩士以幾個簡單的觀點來替各位讀者剖析所謂的「儲蓄險」!
迷思一:儲蓄險的「利率」或「報酬率」究竟是如何計算的?
各位讀者是不是都有類似的經驗,就是很多業務員在介紹「儲蓄險」時,都會強調這張保單的報酬率有3%、4%、5%甚至更高,其實,目前市場上以台幣計價的保險商品,預定利率最高為2.25%;以美元計價的商品,預定利率最高則為2.75%。所以,如果有出現這些數字以外的利率,絕大部分都是業務員用自己發明的公式計算給客戶的,絕對都不是以正統的複利計算公式來求得的,這是一開始我想讓各位讀者先瞭解的!
迷思二:「預定利率」?「報酬率」?傻傻分不清楚
前段在說明儲蓄險利率時所用的名詞為「預定利率」,並非「報酬率」,那麼,究竟何謂「預定利率」呢?它跟「報酬率」又有什麼不同呢?簡單來說,預定利率就是保險公司承諾給客戶該商品未來每一年的增值速度,然而,這與「報酬率」又有何差異呢?打個比方來說,拿了100元買了一檔基金,買進時基金淨值為10元,過了一個月,在淨值15元的時候贖回,請問報酬率是多少?答案很簡單,就是5÷10=50%,但實際上往往不是,因為申購基金會有手續費,為了方便計算,我們假設手續費是5%,那麼一開始實際投入只有95元,淨值10元可購買95÷10=9.5個單位,淨值15元贖回,所以共贖回15×9.5=142.5元,原始投入本金為100元,所以實際上的報酬率為(142.5-100)÷100=42.5%,就不是表面上看到的50%了。所以,預定利率就是50%的意思,而客戶的實際報酬率則是在扣除了「手續費」後42.5%,這就是「預定利率」和「報酬率」的差別了。
迷思三:到底保險公司會收取什麼「手續費」呢?
其實,在保險商品裡並沒有「手續費」這個名詞,但卻有一個和「手續費」概念雷同的名詞,叫做「附加費用」(loading)。附加費用指的是保險公司的營運成本,舉凡辦公大樓的租金、內勤人員的人事費用、業務員的佣金等等,都會被包含在裡頭;但可別以為是保險公司巧立許多名目要跟客戶多收這些額外的費用,事實上,「附加費用」這樣的概念存在我們周邊的任何一個商品。例如:一支定價10,000元的智慧型手機,您覺得這10,000元都是用來購買這支手機從裡到外的IC、零組件或面版嗎?當然不是,這10,000元肯定還包括了工程師的薪資、上電視刊登廣告的費用以及給各個經銷商或門市的獎金等等。所以,保險也是商品,自然也會有企業營運所必然產生的成本,這些成本也都必須反映在訂價上,由個別的消費者來分攤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